深入了解日本的祭典文化



1. 日本“祭典”的本质是什么

日本的“祭典”不仅仅是娱乐或观光活动。它是融合了基于神道和佛教的信仰仪式、农业社会的年度活动以及社区认同的三重功能的极其多层次的文化现象。

自古以来,人们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有时也会为了安抚灾害和瘟疫而向神佛祈祷。祭典是将这些祈祷以集体的形式共享,并通过视觉、身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载体。

神社中的正式祭礼(神事)有严格的礼仪,神职人员会诵读祝词。然而,与此同时,祭典也包含俗世的部分——例如神轿、摊位、舞蹈、夜市和烟花等,这些活动连接着人们的心灵,成为维系地方文化的核心。

2. 代表性的祭典形式及其背景

神轿

神轿是暂时供奉神社神体的“移动神殿”。在祭典的核心仪式——“神幸祭”或“渡御”中,神轿作为神明的依代,在地区中巡游。人们相信,这样可以让神的庇佑遍布整个城镇。

神轿的结构为豪华的箱形,装饰有金箔、蒔绘和凤凰等。多名抬轿人肩扛神轿,伴随着“ワッショイ”(Wasshoi)和“セイヤ”(Seiya)等呼喊声,跳跃摇晃前进。其动作被认为能驱除恶灵,同时也有“刺激”神明,使其活跃的信仰联系。

特别是自江户时代以来,神轿成为市民文化中“气势”和“风雅”(粋)的象征,是男性展现力量和团结的场所。现代则有越来越多女性和外国游客参与其中。

山车、屋台与曳山

山车是作为向地区守护神献上艺能的舞台而发展的可移动结构。与“运送神明”的神轿不同,山车是用于承载人们献给神明的表演的装置。此外,山车由各地的木匠、漆艺师、画师和金属工匠等工匠们制作,是精美的工艺品。

山车的外观因地区而异,但共同点是集合了木雕、金属工艺、织物等多种工艺技术。山车上有时会演出能乐、歌舞伎、祭祀乐(囃子)和人偶戏。山车有时高达10米以上,为了避开电线,设计成可活动的结构,体现了与现代都市环境的融合。

尤其是京都祇园祭中的“山鉾”,是町众自豪与财富的象征,每年都会进行细致的修复和装饰。拉动山车不仅是仪式行为,更是一种包含地区内等级关系、工匠文化和世代传承的综合文化活动。

舞蹈类祭典

以舞蹈为核心的祭典包括阿波舞(德岛)、Yosakoi舞(高知)、郡上舞(岐阜)以及Eisa舞(冲绳)等。这些舞蹈多起源于“盆踊り”(盂兰盆舞),最初是为了慰藉祖先的灵魂而跳的舞蹈。

阿波舞分为男舞和女舞,舞者组成称为“连”的舞蹈团体,展示统一的动作。通过节奏和动作的重复,激发观众的热情,有时甚至让参与者进入陶醉状态。Eisa舞则伴随着太鼓和三线琴的音乐进行祖灵供养,但随着观光业的发展,表演性也逐渐增强。

舞蹈祭典不仅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团结,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通过“动作”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共享。

3. 服装与装饰:参与者身上的地域象征

当人们抬神轿或拉山车时,会穿戴特有的服装:法被(happi)、腰带、足袋(分趾袜)、紧身裤(股引)、头巾(鉢巻)等。这些服饰不仅是装饰,更是表达对祭典归属感和社区纽带的重要文化符号。

法被上印有町内会或舞蹈团体(连)的名字、家纹以及象征性的文字(如“祭”“勇”等),颜色和图案因地区而异。这些标志就像军团的旗帜,对于观众而言也是视觉上的“故事地图”。

统一的服装强调集体而非个人,暂时抹去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学生、商店主和老人穿着相同的法被一起抬神轿,体现出暂时的平等与团结。

此外,也有丰富的女性和儿童服装,三代同堂同属一个连队参加祭典的场景,正是社区传承的象征。

4. 摊位与庙会文化:城市空间的转变与消费的祭礼化

祭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所谓的“摊位”和“庙会小吃摊”。这些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市集和神社境内的商业活动,随着神社和寺庙的祭礼发展,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摊位主要分为三类:

  • 饮食类,如章鱼烧、炒面、刨冰、棉花糖、黄油烤土豆、苹果糖等;

  • 游乐类,如捞金鱼、射击游戏、溜溜球钓鱼等;

  • 杂货类,如面具、发光玩具、吉祥物等。

这些摊位将祭典场地营造为一个“非日常的商业空间”。平时禁止商业活动的神社境内,只有在祭典期间才会被摊位的喧嚣所包围。正是这种暂时的空间变化,创造出了城市生活中的“节庆空白”。

此外,摊位也是孩子们首次体验祭典的入口,同时也是培育家庭记忆和地方归属感的装置。

5. 烟花与夏季祭典的关系

在现代日本,烟花大会被视为夏季的象征,但其起源实际上与慰灵和驱邪有关。

1733年,德川吉宗为悼念大饥荒和瘟疫的牺牲者,在隅田川举办了被认为是现代烟花大会起源的“两国川开烟花大会”。日本有在八月“盂兰盆节”期间迎接祖先灵魂的习俗,燃火被认为可以引导亡灵。因此,烟花也被视为通过“光”和“声”连接阴阳两界的装置。

此外,夏天气温较高,风力较为稳定,有利于烟花的观赏。再者,夏季是农事劳作的间歇期,地方居民也较易聚集,具有实际的便利性。

如今的烟花大会与企业赞助及旅游业紧密关联,作为经济活动的面向不可忽视,但其根基依然蕴含着“慰灵”和“感恩”的精神。

6. 与海外的比较:为何日本的烟花在夏季举行?

不同国家的烟花节季节各异。例如,英国的烟花节在11月5日的“盖伊·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Night)举行,纪念1605年的火药阴谋事件,是政治历史的纪念活动。

换言之,英国的烟花是“历史记忆”的象征,而日本的烟花则蕴含着对“自然、亡者与神佛”的呼应。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对火与声音的文化感知及宗教背景上的不同。

7. 地域性与世代传承:为何日本的祭典如此众多?

日本约有八万座神社,每座神社每年都会举办至少一次例祭。因此,可以说日本几乎每天某处都在举行祭典。祭典数量之多,源于日本社会以小规模共同体为基础的形成方式。

日本的祭典与各地的神社寺庙紧密相连,由地域和血缘关系支持。町内会、青年团、商工会议所等组织参与准备,祭典在固定时节举行,使得祭典成为共享时间节奏与空间景观的媒介。

然而,近年少子化和城市化导致担任祭典工作的人员不足和资金困难成为问题。与此同时,祭典作为旅游资源重新被重视,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游客及新参与者。

部分自治体已将祭典指定为“无形民俗文化财产”,并推进数字档案建设,积极探索向下一代传承的路径。

我们为何每年都要“回到祭典”?

日本的祭典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回路,是人们确认“自己的位置”和“伙伴”的机会。神轿的摇晃、山车的雕刻、衣装背后的文字、摊位的甜香味、升空的烟花轰鸣声,这些皆体现了地域与个人之间无形的纽带。

祭典是我们一年中唯一可以“忘却日常”,却又“确实感受到与某物相连”的时刻。正是这种短暂的感受,得以被传递给下一代,继而延续地域的未来。

Back to blog